
1838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拉开序幕,当时教育局发布避难通知,许多学校都组织学生到其他没有战火的地区搬迁。
而在这样艰难的一年,有三个女学生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最后,这三个女孩子商量好一起前往郑州。可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
当时到达郑州后,她们遇上了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对外招生的信息。在战火纷飞的特殊时期,这个消息无疑激起了她们的爱国激情,于是她们当即决定报名前往,为国家抗战做贡献。
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明明一开始是“三人行”,最后却变成了“一人行”,这是为什么呢?而这三个女学生究竟是谁呢?其余二人为何会改变选择呢?
爱国情激扬,却遭阻拦
原来,这三个女学生是开封女子师范学校里的学生,她们分别是王军霞、秦宜和郝治平。
三人一同在开封女子师范学校求学,在学习中逐渐相熟成为亲密的朋友。
其中,郝治平是最后“一人行”的那个人。
她出生在一个小县城,从小父亲就支持她上学堂,学习知识为将来做好准备。同时父亲还鼓励郝治平努力学习回报国家和社会。
郝治平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长大,在学堂的学习中培养了爱国报国的高尚思想。很快,郝治平就带着这份真诚的心踏上革命旅途。
1838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各地学校都开始搬迁前往安全地带。在三人的学校组织学生们迁往西峡县时,王军霞向其他两人提议去郑州避难之后再做打算。
秦宜和郝治平都没意见,随后三人一同便去往郑州。
达到郑州后,三人遇到了改变人生的转折点。
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招生的消息传到了郑州,三人中最有报国之志的郝治平在看到革命二字时,内心的爱国热火熊熊燃烧,当即决定报名前往,并告诉了其他两人。
王军霞和秦宜也没有反对,填了报名信息并决定回家收拾东西到时间就一同出发前往山西。
但等到前往山西的那一天,郝治平左等右等都没能看到王秦二人的身影。
直到最后几分钟,工作人员催促报名人员上车时,她们才匆匆赶来。她们两手空空,什么也没带。
郝治平一脸奇怪,还以为两人不带东西了,朝两人喊道:“怎么才来,快上车,要来不及了!”
王秦二人面露难色,半天才支支吾吾开口说自己去不了了。
“我们很想去参加革命的,但是父母不让我去……”
两人的理由一致,但表情却除了愧疚还带着一份解脱。
郝治平看着两人的神色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虽然很生气但是还是没说什么,直接转身独自一人踏上了救国求学之路。
看着车窗外逐渐缩小的身影,郝治平眼泪模糊了视线,到底还是一个刚刚踏进社会的学生,独自去往山西还是会害怕担忧。
不过心里那份浓浓的爱国情怀还是占据上风,也是支撑着她之后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尽管郝治平做足了革命艰苦的思想准备,但来到山西后意料之外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路途艰难困苦,依旧初心不改
当时,郝治平凭借着爱国之情只身一人来到山西求学,但迎接她的并不是什么救国救民的民族革命,而是替山西军阀培养卖命的工具人。
进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学习的救国之路在这里断了,郝治平感到迷茫和无助。
世事无常,谁能想到,经历了长途跋涉后却只是一场空。
但好在一时的气馁并不能打倒坚韧不拔的郝治平,她没有就此放弃寻求救国革命道路,在经过多方打探了解后,她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事迹,心中的向往愈发浓烈。
后来,郝治平经过多方辗转,在了解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后,当即前去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并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员,还改了曾经的原名。
从此以后,郝治平开启了她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在延安的时候,郝治平遇上了相伴一生的恋人罗瑞卿,两人在学习和革命中互帮互助,暗生情愫,最后修成正果,成为一段抗战佳话。
当时的罗瑞卿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的副校长,他带领着抗大培育出来的优秀青年政治干部,一同投身于抗日战争中,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郝治平也跟随罗瑞卿奔赴抗战前线,为祖国做贡献。
在一次抗大集会演讲,罗瑞卿激情澎湃的号召,激起了千万同学的抗日热情,爱国抗日呼声愈发高涨。
此后,千千万万像郝治平的有报国之志的青年一心投入抗日救亡的事业中去,郝治平也与罗瑞卿并肩作战,为许多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在抗战中,郝治平以女性之身投入到一线战场,作为一名护士,她无畏地直面战争的残酷。
她深知,前线上的每一条生命都无比珍贵,不论士兵还是平民。
因此,她毫不犹豫地冒险穿越战火,前往村庄,为那些受困的平民提供医疗援助。
她的专业知识使她成为战地救护的宝贵力量。
在郝治平的努力下,许多生命得以挽回,她的无私奉献和精湛医术为士气低落的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行动不仅救助了个体,更鼓舞了整个军队和民众的抗战士气。
郝治平的事迹也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女性,用自己的双手和努力来捍卫祖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成为有担当有勇气的新时代女性青年。
后来,郝治平跟随大部队参加解放战争,夫妇二人同心,辗转各地战场,为救国救民奉献自我。
而在太原战役告捷后,郝治平遇到了她意想不到的两个人。
三人多年后再一次重逢
当时太原战役结束后,同志们在清点战场和俘虏时,传来一阵吵闹声。
“别催我,我脚都磨破了。”
“就是啊。”
随着两道女声传来,郝治平经过时恰好听到,她觉得声音有些熟悉,转头看去心中大惊,那不正是王军霞和秦宜吗?多年后,三人竟然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再次相遇了。
郝治平喊了两人的名字,王军霞和秦宜回头看向她,呆愣了一会,才迟疑道:“你是宾如?”
郝治平走过去与两人打了个招呼,寒暄一番才知道,原来当年三人分别之后,王秦二人在父母的安排下去往西安,并分别嫁给国民党军官。
一开始日子还过得舒坦,但后来战争爆发,其中一个军官牺牲,另一个沦为俘虏,王秦二人这些年的生活也不怎么好过。
王军霞和秦宜看着浑身散发着自信光芒的郝治平,追悔莫及,心里无比后悔当初没有一起奔赴革命的决定,但现在也于事无补了。
看着两人悔不当初的样子,郝治平同情她们的遭遇,也愤恨她们当年的放弃。三人对视间似乎说尽了千言万语,一阵无言。最后,郝治平安顿好她们就离开了。
但见过这一面后,三人没有再联系了,三人的交际线在这个交叉点后彻底分开,不再重叠。后来,郝治平又将精力投入战后的国家建设中,日子渐渐忙碌起来了。
终于,郝治平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她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她的脚步却没有就此停止,她继续为中国成立后的祖国建设做奉献。
郝治平与罗瑞卿一生孕育了8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从小被教育要为国家建设而努力奋斗,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孩子们在夫妇两人的精心培育下长大,也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
可以说,郝治平的一生是幸运而激昂的。
她出生在女子教育受限的年代却有父亲的支持,去往革命的道路上结识了贵人,当然她也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坚韧,抵抗狂风暴雨,迎来了生机。她用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倾注在爱国事业里,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巨大贡献。
结语
郝治平一生追随革命,为革命事业奉献自我,发挥自己的光与热。她用自己的爱国热情为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她不仅是一个勇敢的女性,更是一位家国情怀的坚定拥护者,她用自己的一生,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和繁荣。
郝治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在革命战争中的价值与贡献,她的坚韧不拔,为国献身值得我们学习与发扬的精神,也值得后人的尊重与赞颂。
像郝治平一样的女性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她们的精神应该得到传承,我们也要向她们致敬。
虽然这位传奇女性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她为国家的建设还在继续,我们要接过接力棒继续前行!
